与4个月前初来时的陌生迥然不同,江津区塘河镇硐寨村驻村工作队已经走访完了全村500多户重点群众。他们用平日走访的积累,精心绘制了一张“数字地图”。
今年7月,袁英俊、刁胜伦、陈翔宇作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员来到硐寨。陌生的山路、分散的人家、亟待熟悉的村情民意,成了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关”。
“刚来时,拿着花名册和地址,也常在弯弯绕绕的村道上转晕,效率不高。”驻村第一书记袁英俊坦言。一次走访归来,他盯着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忽然有了主意:“能不能用现代技术,解决‘认路难、认人难’?”
想法一出,大家齐声响应。他们决定借助高德地图的拓展功能,为每一次走访留下“数字脚印”。说干就干。从此,队员们下村时,除了政策文件和慰问心意,手机里的高德地图也成了“标配”。
每到一户,他们就实时定位,在点位里详细备注: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收入来源、具体困难、最近了解到的新动态……他们还拍下现场照片附在点上——或是农户的房子外观、养的鸡鸭牛羊,或是新修的入户路,或是和村民拉家常的瞬间。

不断更新的数字地图。受访者供图
“这办法一举多得。”队员刁胜伦一边向记者展示已初具规模的地图界面,一边说,“一是不再迷路,下次导航直达门口;二是建起了动态可视的电子档案;三是走访间隙随手打开看看,加深印象。老乡家长啥样、种了什么、孩子在哪儿上学,一目了然,比看纸质材料鲜活多了。”
截至目前,硐寨村驻村工作队已完成对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等500余户重点群体的走访建档。一张覆盖全村、信息翔实、图文并茂的“乡村振兴民情图”正悄然成形。
“这张不断更新的‘数字地图’,意义远不止于认路和记录。”队员陈翔宇说,通过反复查看备注和照片,队员们对村民情况了如指掌,随时跟踪进度,“数字地图”架起了他们之间的连心桥。
“这些小年轻,记性真好!来过一次就啥都记得。”双福社村民古和祥感慨,“感觉他们不是来办公的,是来走亲戚的。”被记得、被重视的感受,极大提升了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

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集体销售农产品。受访者供图
这张地图,也为工作队精准帮扶提供了依据。哪几户有相似的产业发展意愿,哪个片区基础设施要优先改善……通过信息聚类分析,帮扶计划更科学,资源分配更精准,实现了“滴灌式”助力。
“从当初的‘找路难’到如今的‘活地图’,数字足迹串起的是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情深。”塘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驻村工作队用数字化工具创新工作方法,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实现了对村情民意的精准把握和动态管理,“他们主动作为、精细务实的作风,为全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做足了功课。”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