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铜钵河上河坝国家监测点位,此处为重庆梁平与四川大竹交界河流。(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上线后,我市水污染事件处置能力实现了3个80%的提升。(资料图片)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聚焦治水核心业务,拆解形成700多项业务事项,通过流程再造、体系重构,融合了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22个市级部门的690多项数据,监测感知点达到1.1万多个,成功打造出水环境“感知-预警-治理-考核-评价”5个应用场景,构建起了“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
在重庆,发现一个水污染问题需要多久?过去,可能是7天甚至更久,而现在,是24小时内。不只是发现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排查和处理问题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自数字重庆建设启动以来,重庆聚焦重大突发事件、安全生产、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等重大风险隐患防控最急需的领域,从“小切口”入手,上线了安全生产智管、巴渝治水、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等一批典型应用,推动各类风险隐患防控从不确定向确定转变,由过去的人工服务向现在的人机交互型转变。
4月9日,记者就“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服务情况进行了深入采访,希望以小见大,通过这一应用反映重庆数字政务系统围绕服务、发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体系重构、履职能力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数字水生态智能感知网
市生态环境局的一间大会议室内,前后各有一张20平方米的高清大屏,屏幕上大大小小的数据,清晰明了地展现全市120条河流的实时水环境情况。这张屏幕背后,正是“巴渝治水”应用系统。
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处副处长卢利介绍,去年4月,按照全市数字改革部署要求,针对治水工作中出现的治污力量分散、治水联动困难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谋划开发了“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并于2023年12月试点上线。
“系统上线后,我市水污染事件处置能力实现了3个80%的提升。”卢利说,一是水环境感知更及时,问题发现时间由原来的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效率提高了80%;二是问题研判更科学,通过大数据分析与AI智能、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使问题溯源效率提高了80%;三是治理成效更全面,通过建立水环境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形成市、区、乡镇三级上下联动,实现了问题“一键交办”,24小时处置应答,48小时自动督办,问题处置效率提高了80%。
“这一系统大大提升了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和水平。”站在“巴渝治水”应用系统显示屏前,卢利向记者详细展示了近期一个地表水监测水质异常问题处置的全过程。
从发现问题到处置结束不到两天时间
铜钵河是一条从四川大竹县流经重庆梁平区的川渝跨界河流。3月19日早上9点30分,“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弹出一则预警信息:铜钵河上河坝国控断面自动感知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日均值超标,预测污染物将在12个小时后到达下游的均摊坝断面。同时,系统识别出,下游没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随即,系统通过算法进行精准溯源,将问题范围控制在了2个疑似污水处理厂、4个疑似工业企业、15个疑似雨水排口、10个疑似畜牧养殖场的范围之内,并将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给了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和该河段河长,提醒他们关注水质异常并加快排查,避免影响下游河流水质。
随后,系统又将问题清单派发给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梁平区立即做出排查响应,并将问题清单派发四川大竹县生态环境局同步开展排查。当天11点30分,梁平区污防科组织执法支队、监测站、碧山镇对系统派发的疑似污染源清单开展现场排查,四川大竹县同步组织开展沿河排查。
“我们发现,铜钵河干流碧山场镇河段雨洪排口有异常排水。”污防科工作人员说,监测站工作人员在对排口出水快速检测后,证实出水氨氮浓度异常高。经梁平区住建部门和碧山镇共同排查核实,确认是排污口上游100米二级管网破损,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修复。
四川大竹县在同步排查过程中也发现,某养殖场粪污储存设施破损,粪污流入河道,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已督促养殖户采取应急措施阻止粪污外排,并会同县农委对养殖场粪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3月21日,上河坝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梁平区提请销号。
“巴渝治水”应用系统监测到水质稳定达标,没有影响下游均滩坝断面水质之后,市生态环境局便同意销号,并请梁平区会同大竹县加强协同共治,确保水质稳定。
该事件从发现问题到处置结束,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
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应用系统功能
“我们这个系统从开发到上线,仅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但成效却是显而易见。”卢利表示,“巴渝治水”应用系统从水质量、水资源、水生态、水污染、水监管等多个维度入手,为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了“数字化管水一张图”,提升了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实现了水环境可视、可查、可分析,为环境要素感知、污染分析和精准溯源提供了数据基础支撑。
2023年,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创“十四五”以来最佳水平。不久前,“巴渝治水”应用系统获评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生态环境部已在全国推广“巴渝治水”经验。
“现在已经有相关省市来参观学习重庆的经验做法,我们也在不断总结提炼改革成果。”卢利表示,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应用,不断迭代升级系统功能,重点着眼于三个画像(全市画像、流域画像、断面画像)和四个重点专区(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饮用水源地、农村黑臭水体)的打造,加快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治水综合场景应用,提升治水事件在市三级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贯通实战能力,健全综合集成、协同高效、闭环管理的运行机制,以数字赋能推动治水工作实现整体智治。
不仅是“巴渝治水”应用系统,“高楼消防”应用对4.46万栋高层建筑实行火灾风险五色预警,“九小场所安全智管”应用上线后大幅提升试点区县问题发现和处置隐患的效率,“民呼我为”应用日均办理群众诉求2000余件……
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批典型应用都已初步形成点上实战实效能力,正在推动已上线的、多个关联的“一件事”能力向“一类事”集成,全市数字政务系统将加快推动重点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
典型案例>>>
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接入6.71万台监测预警设备
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有了数字“千里眼”
三峡库区山高岩陡,如何防治危岩地灾险情?重庆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4月12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局融合全市14个行业部门数据,建设并上线了“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系统,如同给三峡库区安上了一双数字“千里眼”,初步实现了对三峡库区重庆段431处已查明危岩的全链条多跨协同风险管控。
“4月1日起就进入了汛期,最近雨天也很多,但是我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巫山县两坪乡政府规建办负责人刘磊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只能靠人力勘查危岩的裂缝、变形情况等,效率非常低下,且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自从有了这双“千里眼”,他们就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全乡危岩地灾点的实时监测情况。
作为长江干流巫峡段左侧岸坡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巫山县桃树梁子危岩带共发育28处危岩单体,总体积达到26428立方米。以往一到汛期,刘磊和同事天天提心吊胆,生怕危岩带出现任何状况,只有不断地进行人工巡查,反复确认保证安全。
“由于危岩单体体积大、稳定性差,一旦滑入长江,将产生巨大的涌浪,对附近船只和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刘磊说,针对这一情况,巫山县在该危岩带布设了包括24个裂缝监测点、12个应力监测点和10个倾斜监测点在内的全面监测系统。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的智能化识别、辅以无人机的定期巡查,以及地面监测设备动态监测告警,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巫山县地质灾害整治中心信息技术部主任吴月旭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系统对各危岩单体的细致排查,及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有效监测和防控了地质灾害风险,目前确定各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未发现明显变化。
对巫山县桃树梁子危岩带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只是重庆在地质灾害防治数字化方面取得实战实效的一个缩影。
据悉,“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已初步实现了危岩地质灾害风险的多跨协同、闭环管控机制,建立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和管控体系,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支持。
目前,全市1.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布设了6.71万台监测预警设备,初步建立了集气象、山洪、地质灾害为一体的监测预警管控体系,加上全市1.48万余名地环站人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工程师以及群测群防人员的通力合作,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技防”+四重网格人员“人防”的实时监测预警体系。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